

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将撤销秦皇岛路至其昌栈路的对江航线,同时新增世博、耀华路-龙吴路等2条对江航线,增一条串连公平路、金陵东路、东昌路等黄金码头的环线,形成“一纵十九横”格局。
王晓芬 制图

很多游客一到上海,都会去乘坐东金线(东昌路-金陵东路),因为这里囊括了浦江两岸最美的景观。
晨报记者 杨眉 现场图片

1993年,轮渡日均客流量达到百万人次,如今日均客流只有27万人次。
晨报记者 殷立勤 现场图片

服务世博的新渡轮将逐步替换现有的老旧渡轮
晨报记者 殷立勤 现场图片
晨报记者 毛懿
不知不觉,上海的“官办”轮渡今天迈入了100年。
随着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,轮渡的客流量日益萎缩。1993年,轮渡日均客流量达到百万人次,每天过江客流浩浩荡荡,而如今轮渡的日均客流量只有27万人次。在隧道、大桥、地铁、公交构成的城市立体交通网中,上海轮渡已经“退居二线”。
尽管乘坐轮渡的客流少了,但是轮渡却是许多老上海人无法磨灭的回忆。昨日,记者采访了3名不同年代的轮渡公司职工,他们故事中的此人此景,无意中勾勒出了一幅上海轮渡百年的缩影图。
■1970年代前:
渡船没有移门,一不小心就掉江里
姚锦馨老人,如今已经90岁高龄。1946年9月,还是在解放前,他就进入轮渡公司工作,在其秦线(其昌栈至秦皇岛路)担任票务工作。当时的其昌栈轮渡设备很差,站房、候船室是铁皮房子,渡船上也没有移门,只是用两根铁链拦着。那时候,很多浮桥还都是木头做的,也有不少浮桥就是用铁皮、铁杆子搭一下,相当简陋。
姚锦馨老人说,有一次他乘船去浦东,快靠码头时,被后面乘客一推挤,就被铁链绊了一下,人一下失去重心掉到黄浦江里。听到有人喊叫,船老大马上将船停了下来,大家把姚锦馨救上船,使他逃过一劫。老人会说,假如渡船继续靠近码头,他肯定被挤扁了。因为当时是冬天,人上岸后冻得直打哆嗦。假如有移门,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。
那时候的渡船还是烧木炭的蒸汽船,锅炉一旦发生故障,渡船很容易突然停机,在黄浦江上“插蜡烛”。后来的轮渡船,用上了柴油机。解放前除了官办的渡船,黄浦江上还有不少民办渡船,甚至还有小木船。市轮渡公司轮机长曹启民的老家就在陆家嘴,他说,小时候,他就坐过小木船,两三个人挤在船上,船老大摇着桨送他们过江。
到了上世纪70年代,新的渡船才开始引入移门的设计。不过,那时候的移门,都是靠人手动去拉的,移门上就挂根铁链条。后来,才逐渐采用气动式的移门,只要脚踏一下,就能够开门。
苏州河船一多,过河要一个多小时
李德良,原上海市轮渡公司苏州河站强家角轮渡站站长。他回忆说,小时候,他家住浜北的交通路,当时要看场电影,只有乘苏州河轮渡到浜南的江宁电影院路最近。记得有一次,他的父亲有江宁电影院的电影票,想乘苏州河轮渡过河蛮便当,就提前半个多小时到了苏州河轮渡准备过河。“想不到这时候正逢来往船只很多,这班轮渡从浜北摆渡到浜南足足花了我们一个多钟头。到了电影院,电影已快散场了。”当时,由于桥少,公交车不便,许多家住浜北的乘客每天总乘轮渡,轮渡还是给两岸的乘客带来了很多方便。当年摆渡费很便宜,单人来回过河只要1角,自行车、助动车是2角,每天的客流量高时超过了3000人次。上下班高峰时,自行车特别多,一班轮渡只能乘几十人。“为挤进轮渡,码头水手把乘客‘硬塞’进去的事是不稀奇的。”
■上世纪80年代:
一到迷雾天半个上海都瘫了
没有隧道、没有大桥,没有地铁,上世纪80年代,想要往来浦江两岸,只有乘轮渡才能过江。难怪那时的上海人,宁要浦西一张床,也不要浦东一间房。
市轮渡公司轮机长曹启民在上海轮渡已经工作了38年,今年就要退休了。他说,上世纪80年代“过江难,难过江”,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禅。每天早上,尤其是上午7点左右,候渡的乘客排起了长龙。轮渡就是上海的“生命线”。截至1993年,上海轮渡最高客运量达3.7亿人次,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。每天早晚上班高峰,百万市民过浦江的场面甚是壮观,最繁忙的陆延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。
曹启民的工作岗位在船舱,弥漫着一股柴油味,耳边是“轰隆轰隆”的机器轰鸣声,两人面对面说话还得喊,唯独在轮渡靠码头时才能够享受片刻的宁静。他的工作台上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座椅、台灯和电风扇,能显示本世纪特征的只有一本2011年的台历。
“那时,一到迷雾天,半个上海都瘫痪了。”曹启民说,只要一到雾天,轮渡就开得特别慢,大家就会焦急地等在轮渡站,队伍会排出几百米长,相当壮观。以前就算是雾天,轮渡都是照开不误的。“大家都急着上班,担心上班迟到被扣钱,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,扣掉一两块是很大一笔数目了。”于是,轮渡就一边开,一边敲钟,提醒其他船舶避让。曹启民回忆说,有时候雾太大了,轮渡也会“迷路”,开到对岸一看,已经离开码头“八只脚”。
“1987年有一个大雾天,陆家嘴轮渡站候船的人太多了,发生了踩踏事件。”曹启民说,打那以后,市政府出台了一个正式文件,因为恶劣天气轮渡停航、误点,由此造成市民上班迟到的,不计迟到。
■上世纪90年代:
过隧桥要收费,市民出行打车加摆渡
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上海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。1991年,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后,上海先后大规模建设了杨浦大桥、徐浦大桥、延安东路隧道、大连路隧道、复兴东路隧道、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设施。一座大桥的开通,就意味着一座车客渡的消失。过江不再依赖轮渡,乘坐轮渡的客流明显少了。曹启民说:“以前是每天100万客流,现在只有平均27万,只有黄金周时轮渡站才会格外热闹。”
不过,隧桥开通的初期,轮渡依旧红火了一阵,人流并没有迅速分流。“以前出租车过江,无论是大桥还是隧道,都是要乘客付费的。为了省钱,还流行过一阵“打车加摆渡”的出行方式,曹启民回忆说,以前,有位朋友的家距离东昌路渡口步行只要五六分钟,如果打车从浦西往延安路隧道走,不仅要多付费,从隧道出口绕回家还要折返很长一段距离。于是,他一般就习惯打车到渡口,再摆渡过江回家。随着隧道、大桥相继取消过路费,这一出行方式也随即消失。
同时,上世纪90年代又开始流行助动车。“由于不能走大桥和隧道,助动车大军又成了摆渡的主力军。”曹启民说,那时,不少乘客对助动车上了渡船不熄火意见很大,一辆车的尾气排放比抽几根香烟还要厉害。不过,如今红极一时的上班助动车大军也逐渐退出了摆渡的“主力阵容”。
■2010年:
乘世博客渡船观赏浦江两岸风景
如今,世博客渡船已经投入使用。马力足,有导航系统,有雷达;摄像头可以把客舱和江面的实时画面直接送到船长的面前;还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,能知道自己的船处于江面的什么位置,也能知道别的船离开有多远,一目了然。曹启民说,客渡船客舱宽敞,座位很多,船体两侧的窗户非常大,适合观光浦江风景。与以往的轮渡船不同,新型客渡船不仅有两层客舱,还有观光平台,视野豁然开朗。
轮渡站也有了显著的变化。公平路轮渡站成了北外滩中心位置的观光制高点。为了保证北外滩滨江大道的连贯性,一条步行道从公平路轮渡站“头顶”穿过,屋顶上设置了6米宽步行带,市民沿江而行,不用绕过轮渡站。既为市民过江提供了水上通道,又为观赏浦江风光提供了新景点。此外,与滨江大道相映衬的绿化也被搬上了房顶。
尽管乘坐轮渡的市民越来越少了,曹启民却说,上海轮渡永远不会消失。“城市发展了,但黄浦江离不开渡船。”他说,很多外地人、外国人一到上海,都会去乘坐东金线(东昌路-金陵东路),这里囊括了浦江两岸最美的景观。“以前浦东最高的建筑就是东昌大楼,而现在,上海中心正在拔地而起。”曹启民希望黄浦江今后成为像伦敦的泰晤士河、巴黎的塞纳河那样的经典旅游地。
■未来5年
轮渡换乘去陆家嘴可能比地铁还要快
●黄浦江将开通站站停的纵向“水上巴士”,未来乘轮渡换乘地铁、公交有优惠
●“十二五”期间撤销其秦线,新增世博、耀华路-龙吴路对江航线,达“一纵十九横”
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轮渡航线将增加至“一纵十九横”。根据市交通港口局的规划,一条沿着黄浦江岸航行的纵向“水上巴士”今年有望出现在黄浦江上,这条“纵线”将串联起黄浦江上的公平路、金陵东路、东昌路等黄金码头,市民从杨浦、虹口出发到陆家嘴上班,有望借道水路。
增一环线:公平路到东昌路乘船20分钟
初步设想是这样的:沿江轮渡为环状的行驶路线,从公平路码头始发,浦西沿途经过金陵东路码头、复兴东路码头等,随后行驶到对岸,浦东沿途经过杨家渡码头、东昌路码头等,最后再回到公平路码头,全程大约40分钟,沿途共设7-8个站点,每一站均停靠,供市民上下船,预计每10-12分钟就能发一班船,如同行驶在黄浦江上的“水上巴士”。而票价可能采取地铁的计价方式,有一个起步票价,然后逐站加价。
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应根昨天告诉记者,如果从公平路码头坐船,行驶至金陵东路码头下船,再从该码头换乘原有的对江轮渡“东金线”至东昌路轮渡站,再步行或乘坐公交去陆家嘴上班,水上航行的时间仅20分钟。和轨交比较,如果是乘坐轨交4号线,不仅要绕一个大圈,“最后一公里”仍然要步行。和公交相比,水上航行的时间更省。同时,现有的轮渡码头,大部分距离大型公交集散地很近。“东昌路等附近有多条公交路线,市民上班、回家均可顺利接驳。”
轮渡票价:换乘公交地铁有望享优惠
今年2月,市轮渡公司在塘董线(塘桥-董家渡)用“世博非空调”渡轮替换了现有的老旧渡轮,它把原先世博空调船的封闭玻璃,改造为透气的敞开式,不再限制助动车、摩托车等车辆上船。
罗应根透露,市轮渡正在研究和其他公共交通的换乘优惠措施。目前,上海市轮渡只有多次乘坐轮渡的“内部优惠”,比如2元票价的空调船,第二次坐可省1元;非空调船5角票价,连续坐20次,之后的20次就能打8折。今后,轮渡与地铁、公交之间的换乘等,均有望享受优惠。不过,由于轮渡最便宜的票价是5角,如何优惠,在多少时间内优惠,还在研究制订中。
横向航线:“撤一增二”达19条航线
除了有望新增一条纵向航线,目前上海轮渡的18条横向航线也将“撤一增二”,增加到19条航线。
根据上海市轮渡布局规划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将撤销秦皇岛路至其昌栈路的对江航线,同时新增世博、耀华路-龙吴路等2条对江航线。
“世博期间,共有6个码头5条航线,运送了中外参观者近2400万人次。”罗应根表示,世博会结束后,将继续发挥世博航线的摆渡功能,在轨交、公交出行方式上额外增加水上交通方式。不过,目前航线具体规划还暂未确定。